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是退行性变、外伤、姿势不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的。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年轻患者也逐渐增多,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退行性变椎间盘随年龄增长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纤维环弹性降低。在弯腰、搬重物等动作时,椎间盘受到异常压力,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患者常伴有腰部僵硬感,晨起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稍缓解。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2、外伤急性腰部扭伤、高处坠落伤等外力冲击可能直接导致纤维环撕裂,加速椎间盘突出进程。此类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可能合并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配合热疗、干扰电等物理治疗,严重时可考虑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3、姿势不当长期久坐、弯腰劳动等不良姿势使腰椎持续处于前屈状态,后方纤维环长期受牵拉而薄弱化。此类患者往往存在腰背肌劳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骶部酸胀。日常需加强腰背肌锻炼,使用人体工学座椅,避免单次久坐超过1小时。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COL9A2等基因突变,导致椎间盘胶原蛋白结构异常,更易发生退变。这类人群发病年龄较早,常有家族聚集现象,需定期进行脊柱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腰椎稳定性。
若存在长期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骨科或脊柱外科。通过腰椎MRI检查可明确突出节段和程度,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阶梯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理疗或手术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