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发。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经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或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少数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1、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这是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后病毒在口腔、皮肤等部位复制,引发手足口部疱疹、发热等症状。患儿常表现为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病程通常持续7-10天。
2、肠道病毒71型感染该病毒毒力较强,可能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患儿除典型皮疹外,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表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肺水肿或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
3、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6、A10型等,近年流行株不断变异,可能导致皮疹形态不典型或症状加重。部分患儿会出现大疱性皮疹或全身性脱屑,需与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鉴别。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一般治疗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漱口。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衣物选择宽松柔软材质,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
2、对症治疗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口腔溃疡疼痛明显时,可局部喷涂开喉剑喷雾剂或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
3、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早期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必要时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雾化吸入对抑制病毒复制有辅助作用。
4、重症监护治疗出现脑炎症状时需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降颅压,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炎症反应。呼吸衰竭患者需机械通气支持,循环衰竭时应用米力农注射液强心治疗。
5、中医治疗可配合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等中成药,局部皮疹外涂炉甘石洗剂。推拿疗法选取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辅助退热。
本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居家环境需每日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就医。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