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胃肠炎可能是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的,可通过补液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具体需遵医嘱。
1、感染性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胃肠炎常见原因,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病毒性胃肠炎常伴随水样腹泻,细菌感染可能伴有黏液脓血便。明确病原体后,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细菌性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
2、非感染性因素
饮食不当、食物变质或冷热刺激可能引发胃肠炎,症状包括呕吐、腹痛。需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避免生冷及油腻食物。严重呕吐时可短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进食。
3、过敏或乳糖不耐受
部分婴幼儿对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受,可能诱发胃肠炎。需更换为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无乳糖奶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
治疗方法:
1、补液治疗
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重度需静脉补液。
2、饮食调整
减少每餐食量,增加喂养频次,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3、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细菌感染时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4、对症处理
发热超过38.5℃可用布洛芬混悬液,持续呕吐可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
若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持续高热或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注意手部卫生,餐具需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尤其是抗生素使用需完成规定疗程,不可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