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血小板时需注意配型检查、输注速度、过敏反应、感染风险以及输注后观察等事项,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操作。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1、配型检查输注前需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配型,确保供体与受体的血小板相容。若血型不匹配可能引发溶血反应或输注无效,严重时可导致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对于反复输注的患者,还需筛查血小板抗体,以减少免疫排斥风险。
2、输注速度初始15分钟需缓慢输注,滴速控制在每分钟20-30滴,观察有无不适反应。若无异常,可逐渐调整至每分钟60-100滴。对于心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需严格控制速度避免循环负荷过重。整个输注过程通常不超过4小时,以防血小板活性降低。
3、过敏反应预防部分患者可能对血小板中的血浆蛋白或保存液成分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或呼吸困难。输注前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预防。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处理。
4、感染风险防控血小板需在22℃震荡保存,且保存期仅5天,输注前需检查血袋是否破损或浑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致细菌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必要时可进行辐照处理灭活淋巴细胞,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
5、输注后观察完成输注后需监测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至少2小时,观察有无迟发性溶血反应。24小时内需复查血小板计数,评估输注疗效。若出现血尿、黄疸或血小板计数未达标,需排查是否存在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或出血活动。
输注血小板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若出现寒战、高热、皮疹或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由于多次输注可能产生抗体,建议记录每次输注的血小板编号和不良反应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