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的根源通常与气血运行不畅、外感风寒湿邪、肝肾不足以及慢性劳损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颈部经络受阻、筋骨失养,进而引发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颈椎病的重要病因。长期姿势不良或情绪不畅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局部经络不通,出现颈部僵硬、疼痛。治疗常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桃仁、红花、川芎等,配合针灸疏通经络。
2、外感风寒湿邪颈部长时间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风寒湿邪侵入经络,导致气血凝滞。这类患者常见遇冷加重、肌肉拘急等症状,可选用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散寒中药,结合艾灸温通经脉。
3、肝肾不足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肾主骨”,中老年患者因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易出现椎体退变、间盘突出。常用杜仲、骨碎补、熟地黄等补益肝肾药物,配合八段锦等养生功法调理。
4、慢性劳损积累长期伏案工作或颈部过度负荷,导致局部经筋损伤,气血耗伤。这种情况需注意劳逸结合,配合推拿手法松解局部筋结,必要时使用续断、牛膝等强筋健骨中药。
出现颈椎病相关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正规中医机构辨证施治。治疗期间应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长时间低头,枕头高度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为佳。急性发作期可配合中药熏蒸缓解症状,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综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