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节骨是中医小儿推拿中的特定穴位名称,属于督脉经穴,位于腰骶部。其定位及作用主要与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状相关,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便秘等病症。
1、穴位定位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之间的连线上,共涵盖七个椎节。准确取穴时需以第四腰椎棘突为起点,沿脊柱向下至尾骨尖端画一直线,该直线即为七节骨的循行部位。这一区域分布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推拿刺激可通过督脉调节全身阳气。
2、推拿手法该穴位操作分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两种手法。推上七节骨是用拇指桡侧缘或食指、中指指面自尾椎骨端向上直推至第四腰椎,具有温阳止泻作用,适用于虚寒型腹泻;推下七节骨则是反向操作,能泻热通便,多用于实热型便秘。操作时需涂抹介质避免擦伤皮肤。
3、临床应用在小儿推拿中,该穴常与揉龟尾、摩腹等手法配合使用。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推上七节骨可提升肠温改善水液代谢;针对饮食积滞导致的便秘,推下七节骨能促进肠道蠕动。现代研究发现适度推拿此处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
推拿七节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不宜自行尝试。若患儿出现持续腹泻、便血或发热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肠套叠等器质性疾病。推拿治疗期间需注意腹部保暖,合理调整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