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因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引起的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类型,通常以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多数无需特殊治疗。以下从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三方面进行说明:
1、发生原因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有关,常见于出生3-4天的新生儿。晚发型则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该酶可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多发生在出生1周后。
2、临床表现患儿主要表现为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黄染,巩膜可能轻微发黄。黄疸程度多为轻至中度,血清总胆红素值一般在12-15mg/dl之间,不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与其他病理性黄疸不同,患儿通常精神反应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稳定。
3、处理方法需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液检测明确诊断。若胆红素值低于光疗指征,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用配方奶喂养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同时需排除溶血性疾病、感染等病理性因素。
母乳性黄疸属于排除性诊断,家长发现新生儿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时,应及时到新生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肝功能检查、血常规等检测手段,排除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严重疾病。确诊后不必过度焦虑,绝大多数患儿在出生3-12周内黄疸可自行消退,不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