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

郑积富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手术治疗以及日常护理等。具体方案需根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制定,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去除病因

部分血小板减少与药物、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若由药物引起,需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若存在感染,应积极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控制。去除诱因后血小板水平可能逐渐恢复。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常用药物,可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严重病例可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需应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泊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

3、输注血小板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悬液。该措施可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预防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

4、手术治疗

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该手术可减少血小板破坏,约60%-80%患者术后血小板水平可显著回升。

5、日常护理

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复杂,需通过骨髓穿刺术、免疫学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若出现皮肤瘀斑增多、鼻出血不止或头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处理。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