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皮疹、出血倾向以及肌肉关节疼痛等。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1、突发高热
登革热患者通常以突然发热起病,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至39~40℃,持续约2~7天。发热期间可伴有寒战、面色潮红等症状,退热时可能出现大量出汗。
2、剧烈头痛
患者常出现前额或眼眶后方的持续性剧烈疼痛,可能与病毒血症引起的颅内血管扩张或炎症反应有关。头痛在发热期尤为明显,部分患者伴随眼球转动痛。
3、皮疹
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3~6天出现皮疹,表现为针尖样出血点或斑丘疹,多先见于四肢,后扩散至躯干和面部。皮疹通常不伴瘙痒,按压时可褪色,消退后可能出现皮肤脱屑。
4、出血倾向
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血尿。这与病毒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5、肌肉关节疼痛
患者常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以下背部、四肢关节最为明显,活动时加剧。这种疼痛被形象地称为“断骨热”,是登革热的典型特征之一。
若出现上述症状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建议立即到感染科就诊。确诊后需卧床休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日常应注意防蚊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积水容器以阻断蚊媒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