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松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腹直肌分离、激素异常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结合具体表现及时就诊。生理性原因包括体重波动、缺乏锻炼及自然衰老等因素,而病理性改变可能涉及肌肉结构异常或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1、生理性原因
体重短期内快速下降时,腹部皮下脂肪急剧减少会导致皮肤弹性纤维断裂,出现松弛褶皱。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的人群,腹部肌肉缺乏锻炼会逐渐萎缩,脂肪堆积后肌肉支撑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胶原蛋白流失和肌肉张力减弱,也会导致腹部皮肤松弛下垂。这类情况通常通过规律锻炼、均衡饮食可逐步改善。
2、腹直肌分离
妊娠期女性因胎儿挤压导致腹直肌向两侧分离超过2厘米时,产后可能出现腹部肌肉无力、松弛隆起。可通过仰卧位自测脐周肌肉分离程度,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轻度分离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3、激素异常
皮质醇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会引起向心性肥胖,表现为腹部脂肪堆积但四肢纤细,常见于库欣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代谢率降低,脂肪易在腰腹部囤积。这类疾病往往伴随满月脸、皮肤紫纹、畏寒乏力等其他症状,需通过血液激素检测确诊。
若排除体重变化、衰老等生理因素后,腹部持续松弛且伴有异常体征,建议到内分泌科或普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和激素水平测定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开展药物调控或手术治疗。日常保持卷腹、平板支撑等核心肌群锻炼有助于维持腹部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