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复位方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手术复位、外固定支架复位、牵引复位以及功能复位等,需根据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式。复位后需配合固定和康复治疗,以促进恢复。
1、手法复位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移位不明显的闭合性骨折。医生通过徒手操作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通常需在局部麻醉或镇痛下进行。复位后需配合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定期复查确保复位效果。
2、手术复位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直接对断端进行复位,并采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等器械内固定。术后需预防感染并加强护理。
3、外固定支架复位
常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通过体外支架连接贯穿骨骼的钢针,调整支架结构使骨折端逐渐复位,同时便于观察和处理创面。
4、牵引复位
适用于股骨、骨盆等部位的骨折。通过持续牵拉肢体远端,利用反作用力使骨折断端逐渐复位。骨牵引需将钢针置入骨骼,皮牵引则通过胶布或绷带牵拉皮肤,需注意预防压疮。
5、功能复位
当骨折无法达到解剖复位时,可接受一定程度的位置偏差,但需确保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例如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若对位欠佳,可能优先考虑关节置换而非强行复位。
骨折复位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方案,患者不可自行调整固定装置。复位后应避免过早负重,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并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若出现肿胀加重、疼痛加剧或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