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性皮炎是皮肤被蚊虫等节肢动物叮咬后引发的局部过敏或炎症反应,属于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该病主要与蚊虫释放的毒液或唾液刺激有关,通常表现为瘙痒、红肿等症状。
1、定义及发病机制
虫咬性皮炎是指皮肤被蚊虫、螨虫、跳蚤等昆虫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后,引发的一种过敏性炎症反应。昆虫在叮咬过程中会释放含有多种蛋白酶的毒液或唾液,这些物质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会激活免疫系统产生IgE抗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发局部血管扩张和炎症细胞浸润。
2、典型症状表现
皮损多出现在暴露部位,特征性表现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瘀点或水疱。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婴幼儿可能出现大疱性反应。蚊虫叮咬后数分钟即可出现速发反应,部分敏感者24-48小时后可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持续性丘疹性荨麻疹。
3、常见致病因素
主要致病昆虫包括蚊类、蠓虫、隐翅虫、臭虫等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潮湿环境、野外活动、宠物饲养等都会增加接触风险。个体差异较大,过敏体质者、免疫系统异常人群更易发生严重反应,可能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日常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被叮咬后避免搔抓,可局部冷敷或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若出现大面积皮损、继发感染或全身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进行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