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能与生理性因素、药物影响、心脏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等原因有关,建议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长期血压过低容易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造成器官供血不足,影响健康。
1、生理性因素部分人群因遗传或体质瘦弱等因素,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不适症状。这类低血压可能与血液循环调节能力较弱有关,日常需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适当增加钠盐摄入。
2、药物影响过量使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贝那普利片)或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能引发低血压。某些抗抑郁药(如盐酸阿米替林片)也会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导致血压下降,用药期间需遵医嘱监测血压。
3、心脏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会减弱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循环血量减少。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心源性低血压,需使用地高辛片等强心药,并配合吸氧等支持治疗。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率下降可能出现低血压,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会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引发低血容量性低血压,通常需使用氢化可的松片治疗。
若长期存在血压低于90/60mmHg的情况,尤其伴随晕厥、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心血管内科或内分泌科。医生会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检测等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患者切勿自行调整降压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