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疾病原因有关。生理性进水多与液体直接接触有关,而疾病因素常导致耳道结构异常或功能受损,进而容易滞留水分。
1、生理性原因洗澡、游泳、洗头等情况下,水可能通过外耳道口进入耳内。耳道结构具有自然排水功能,健康人群通常可通过倾斜头部、单脚跳跃等方式排出水分。若耳道内存在较多耵聍或毛发,可能阻碍水分流出,但一般不会引发明显不适。
2、外耳道炎该疾病发生时,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凹凸不平,容易滞留水分。炎症状态下耳道分泌物增多,与水混合后可能形成黏稠物。患者常伴有耳痛、瘙痒、流脓等症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
3、鼓膜穿孔外伤或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缺损会使水分进入中耳腔。穿孔后耳道与中耳直接相通,水分难以通过常规方法排出,可能引发耳闷、听力下降、反复感染等症状。确诊后需避免耳道进水,较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
若耳道进水后出现持续耳闷、疼痛或听力下降,建议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通过耳镜、声导抗等检查评估耳道及鼓膜情况,必要时进行专业处理。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