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腱撞击综合征是指腓骨肌腱在外踝后方的骨纤维管内反复摩擦或受压,引发局部炎症和疼痛的临床病症。该疾病常与踝关节活动过度或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可能影响正常行走功能。
1、解剖位置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腓骨沟过浅或腓骨肌支持带松弛等先天因素,导致肌腱在踝关节活动时容易发生滑动移位。这种异常解剖结构会加剧肌腱与骨性结构的机械性摩擦,长期反复刺激可能诱发无菌性炎症反应。
2、慢性劳损因素
长期进行跑跳运动或足部过度外翻动作,可能造成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反复牵拉。这种持续性机械应力会导致肌腱纤维微小撕裂,同时刺激腱周滑膜组织增生,形成局部肿胀并加重肌腱与骨性通道的撞击。
3、创伤后遗症
踝关节扭伤或外踝骨折后若未完全康复,可能继发瘢痕组织增生或骨赘形成。这些病理改变会直接挤压肌腱走行空间,特别是在背屈足部时,肌腱与异常增生组织发生卡压的风险显著增加。
该疾病典型表现为外踝后方疼痛、活动弹响及局部压痛,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腱形态改变。早期可通过制动休息、冲击波治疗配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物缓解症状。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肌腱复位术或骨沟加深术等外科干预。日常需注意避免穿鞋跟过高的鞋子,运动前做好踝关节稳定性训练,出现持续疼痛建议及时至足踝外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