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过程中痛苦的阶段通常出现在治疗中后期,尤其是第4-5周左右,但具体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照射部位及剂量不同而有所变化。多数患者在初始阶段症状较轻,随着放射剂量累积,身体反应会逐渐加重。
1.初始阶段(1-2周)
放疗初期人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较好,多数患者仅出现轻微乏力或照射部位皮肤发红。此时放射线主要作用于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正常细胞损伤尚不明显。部分头颈部肿瘤患者可能较早出现口腔黏膜刺激感,但疼痛程度较轻。
2.中期阶段(3-4周)
随着总剂量达到30-40Gy,正常细胞损伤逐渐显现。头颈部放疗者可能出现吞咽疼痛、味觉改变,盆腔放疗者可能出现腹泻或尿频,胸部放疗者可能开始咳嗽。此时机体修复能力与放射损伤处于动态平衡,症状呈现渐进性加重趋势。
3.后期阶段(4-5周)
当总剂量超过50Gy时,黏膜炎、放射性皮炎等症状达到高峰。口腔溃疡可能影响进食,直肠黏膜损伤可导致便血,肺部放疗者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此时正常组织修复速度跟不上放射损伤,疼痛、疲乏等全身反应最为明显。
放疗期间应保持与放疗团队的密切沟通,医生会根据反应程度调整照射方案或开具止痛漱口水、皮肤保护剂等对症药物。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使用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结束后2-4周,多数急性反应会逐渐缓解,远期反应则需定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