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主要类型,妊娠期高血压作为特殊类型也可能存在。其形成原因涉及遗传、生活方式、疾病因素等,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
1.原发性高血压
该类型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具体病因尚不明确,通常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若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会导致血管阻力增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发血压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一般需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
2.继发性高血压
由明确的基础疾病引起,常见原因为肾实质病变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血流减少,或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类高血压发病较急,血压常显著升高,可能伴随血尿、低钾血症等原发病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因,如肾上腺肿瘤患者需手术切除,肾动脉狭窄者可进行血管成形术。
3.妊娠期高血压
多发于妊娠20周后,与胎盘缺血、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子痫前期。治疗需密切监测母婴状况,必要时使用拉贝洛尔片、甲基多巴片等妊娠安全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分娩后血压通常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高血压。
日常需定期监测血压,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减少腌制食品摄入。若血压持续升高或伴随视力模糊、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血液检查、超声检查心动图等明确病因,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