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通常与遗传、不健康生活方式、慢性肠道疾病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遗传因素
约5%-10%病例与遗传相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若未及时治疗,50岁前癌变风险高达100%。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因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有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2-4倍。
2.不健康生活方式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增加胆汁酸分泌,刺激肠道黏膜并促进致癌物形成。缺乏运动及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间接影响细胞增殖。吸烟和酗酒会产生自由基损伤DNA,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诱发癌变。
3.肠道慢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年以上病史者癌变率达5%-10%,克罗恩病同样会增加风险。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异常增生过程中可能产生癌变。肠道腺瘤性息肉若直径超过2cm,癌变概率可达30%-50%。
日常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适度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肠道疾病者需缩短筛查间隔,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