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该病可因骨骼退变、激素变化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引发,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导致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核心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骼无法承受正常压力,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多与年龄增长、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有关,继发性则与甲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相关。
患者骨小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骨小梁数量减少、间距增宽,部分骨小梁断裂消失。骨皮质逐渐变薄,骨髓腔扩大,骨骼呈现多孔海绵状改变。这些结构变化使骨骼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椎体可能形成双凹形改变或压缩性骨折。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腰背酸痛、夜间下肢抽筋。典型体征包括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脊柱后凸形成驼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达20%,脊柱骨折可能导致瘫痪,腕部骨折常造成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日常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饮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确诊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骨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