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膜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接触被污染物传播等。具体传播方式与病原体类型及感染环境有关,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1.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者或带菌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含有脑膜炎奈瑟菌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感染。这种传播途径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为常见,如学校、宿舍等集体生活区域易发生聚集性传播。
2.密切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长时间共处或直接接触口鼻分泌物时可能被传染,例如共用餐具、水杯或接吻等密切接触行为。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侵入人体,家庭成员间传播风险较高。
3.母婴垂直传播
携带病原体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通过产道分泌物将病菌传染给新生儿。此类传播多见于未规范进行孕检或未及时治疗的感染孕妇,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易被感染。
4.接触被污染物传播
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床单、门把手等物品后未及时清洁双手,再触摸口鼻可能造成间接传播。此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之一。
预防流行性脑膜炎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适龄人群可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若出现发热、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