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多见于婴儿和儿童。该病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婴儿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等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或内脏器官的血管异常聚集。
1、定义与类型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癌症。婴儿血管瘤多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具有快速增殖期和缓慢消退期;先天性血管瘤则在出生时即存在,可分为快速消退型和非消退型。
2、常见发生部位约60%发生在头颈部皮肤,也可发生于肝脏(占内脏血管瘤的80%)、肌肉或骨骼系统。特殊类型如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可累及深部组织,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
3、临床表现浅表型呈现鲜红色斑块或草莓状隆起,深在型表现为蓝紫色皮下肿块。部分病例可能出现疼痛、溃疡或自发性出血,直径超过5厘米的肝血管瘤可能引起腹胀等压迫症状。
4、病因与发病机制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是主要成因,可能与胎儿期血管母细胞分化障碍有关。近年研究显示,部分病例存在VEGFR2、FGFR4等基因表达异常,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肿瘤生长。
5、诊断与治疗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筛查手段,MRI可清晰显示病灶范围。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可观察随访,增生期婴儿血管瘤可采用盐酸普萘洛尔口服治疗,顽固性病例可考虑激光或手术切除。
血管瘤的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类型、部位和并发症制定。建议患者发现异常血管增生时及时到血管外科或皮肤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切忌自行挤压或处理病灶,以免引发感染或加重出血风险,定期复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