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廓运动障碍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长期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负荷加重有关。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因气道阻塞导致肺泡内压力升高,长期缺氧引发肺血管收缩,逐渐形成肺动脉高压。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为克服阻力会发生代偿性肥厚,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氨茶碱片等药物改善气道阻塞。
2、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痉挛会引起气道重塑,导致肺通气功能进行性下降。慢性缺氧状态促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进一步加重肺动脉压力。急性发作期可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孟鲁司特钠片、多索茶碱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3、胸廓运动障碍
严重脊柱侧凸、胸廓成形术后等胸廓结构异常,会限制肺部正常扩张,导致肺泡通气不足。长期低氧血症刺激肺血管重构,促使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针对此类患者可应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当出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早期通过肺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检测手段明确诊断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吸烟、远离粉尘环境,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