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一般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作用。其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但需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1、疏通经络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能够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因经络阻滞导致的疼痛或麻木。例如,针对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局部疼痛,针灸可帮助放松肌肉、减轻神经压迫,从而改善活动受限等症状。
2、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针灸可调节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状态,如针对失眠多梦等阴虚火旺证候,通过针刺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可滋阴降火;对于畏寒肢冷等阳虚证,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能温补阳气。
3、扶正祛邪
针灸能增强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以抵御外邪。对于反复感冒或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定期针灸足三里穴、气海穴等穴位可改善体质。同时针对风热感冒等实证,刺络放血疗法可帮助疏风清热。
接受针灸治疗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在过度饥饿或疲劳状态下进行治疗。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出血等情况需立即告知医师,治疗后注意保持针孔清洁干燥,避免当日沐浴或剧烈运动。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提前告知医师自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