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疫苗过敏症状可能包括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发热等。接种后若出现异常反应,建议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1、皮疹
部分人群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可能伴随瘙痒感。皮疹通常在接种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出现,程度较轻时可自行缓解,若持续加重需就医处理。
2、血管神经性水肿
少数过敏体质者可能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咽喉等部位突发肿胀,可能伴随皮肤紧绷感或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属于较严重的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并采取抗过敏治疗。
3、过敏性休克
极少数人可能发生速发型超敏反应,出现血压骤降、意识模糊、四肢湿冷等休克症状。这种情况极其危急,需立即采取肾上腺素注射等急救措施,并拨打急救电话。
4、局部红肿热痛
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直径小于3厘米的红肿、硬结或疼痛,属于常见的一过性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若持续加重需就医评估。
5、发热
部分接种者可能出现低热反应,体温多低于38.5℃,通常持续1-2天可自行消退。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进行医学观察。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需留观30分钟,出现皮肤瘙痒时避免抓挠,咽喉肿胀需保持呼吸道通畅。虽然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但过敏体质者接种前应主动告知医生既往过敏史。所有疫苗相关反应均需通过正规医疗途径上报,以便进行安全监测和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