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主要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以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毒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存在差异。
1、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肝炎,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和黄疸。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已有针对性的疫苗用于预防。
2、乙型肝炎病毒
该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或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急性或慢性肝炎。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肝硬化或肝癌,乙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3、丙型肝炎病毒
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血或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约半数以上感染者可能转为慢性肝炎,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纤维化。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直接抗病毒药物已显著提高治愈率。
4、丁型肝炎病毒
这是一种缺陷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完成复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合并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肝脏损伤。预防措施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
5、戊型肝炎病毒
主要通过污染水源传播,临床表现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类似,但孕妇感染后重症风险较高。目前已有重组戊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在国内批准使用,尤其建议疫区居民和高危人群接种。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接触可能污染的水源后及时洗手。进行纹身、穿刺术等操作时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严格消毒。若存在高危暴露史或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肝功能评估,以便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