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通常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有关。若存在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明确诊断。
1、经血逆流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卵巢,并在局部种植形成囊肿。随着周期性出血,囊肿内积聚陈旧性血液,外观类似巧克力样。患者常伴随痛经、月经量增多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疼痛,或使用地诺孕素片、醋酸甲羟孕酮片等药物抑制病灶进展。
2、遗传因素
家族中若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可能升高,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内膜细胞异常迁移有关。此类患者可能合并同房疼痛、排便疼痛等表现。临床治疗通常选择孕三烯酮胶囊、米非司酮片等药物调节激素,必要时通过腹腔镜手术剥除囊肿。
3、免疫功能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无法及时清除异位的内膜细胞,导致其在卵巢部位持续增殖形成囊肿。患者可能伴有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症状。治疗上可以使用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药物缩小病灶,严重时需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日常应避免经期剧烈运动或性生活,减少经血逆流风险。若出现逐渐加重的痛经、盆腔包块等情况,需及时通过超声检查、血清CA125检测等手段评估病情,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