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可能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饮食不当以及药物或化学刺激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是常见的病原体,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病毒侵入胃肠道后,会损伤黏膜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缓解症状。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易在受污染的食物中繁殖,摄入后可引起急性胃肠炎。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造成腹痛、发热、黏液便等表现。一般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小檗碱片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可通过不洁饮食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寄生并破坏黏膜完整性,可能伴随长期腹泻、血便等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服用阿苯达唑片、甲硝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
4、饮食不当
过量饮酒或进食生冷、辛辣食物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引发充血水肿。此外,暴饮暴食可能加重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性胃肠炎。调整饮食后通常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服用多潘立酮片、健胃消食片等药物。
5、药物或化学刺激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而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会直接灼伤消化道。此类情况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或物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硫糖铝混悬凝胶等黏膜保护剂。
若出现频繁呕吐、持续腹痛或便血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遵医嘱治疗。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未煮熟的食物或过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