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综合判断。若怀疑存在继发性高血压,还需进行针对性检查以明确病因。
1、诊室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患者需在安静状态下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时保持坐姿,双脚平放,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若首次测量血压偏高,需间隔1-4周复查确认。
2、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能反映患者24小时内血压波动情况,有助于排除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监测期间患者佩戴便携式血压计,白天每15-30分钟、夜间每30-6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若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或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则支持高血压诊断。
3、家庭血压监测
家庭自测血压可帮助评估血压长期控制情况,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患者需连续测量7天,每日早晚各测一次,每次间隔1分钟,取后6天平均值。若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需结合诊室血压结果进行判断。
4、实验室检查
确诊高血压后,医生通常会安排血常规检查、尿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例如,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可能提示早期肾损伤,血肌酐水平异常则可能反映肾功能下降。
5、鉴别继发性高血压
对于年轻患者或血压难以控制者,需排查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包括肾实质性病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医生可能通过肾动脉超声检查、肾上腺CT、激素水平检测等明确病因。
高血压的诊断需排除测量误差、情绪紧张等干扰因素。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配合医生完成全面评估,避免自行诊断或随意停药。确诊后应定期监测血压,调整生活方式,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