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细菌性感染通常由口腔内细菌过度繁殖引起,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免疫力下降、牙齿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出现牙龈红肿、疼痛、龋齿或牙周袋溢脓等症状,需及时干预,常见的治疗方式有生活调理、药物治疗、超声波洁牙、龈下刮治术等。
1、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未彻底清洁牙齿会导致牙菌斑堆积,细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引发龋齿或牙周炎。日常需采用巴氏刷牙法,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邻面,饭后及时漱口。若已形成牙结石,需通过超声波洁牙清除。
2、免疫力下降
熬夜、压力大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口腔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细菌易侵入深层组织。建议调整作息,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C,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牙齿结构异常
龋齿形成的窝洞或牙列不齐导致的清洁死角,可成为细菌滋生温床。对于深龋需进行窝洞充填术,牙髓感染者需接受根管治疗清除坏死组织,牙周炎患者需进行龈下刮治术。修复后可考虑全冠修复保护患牙。
出现牙齿持续性疼痛、牙龈出血或脓肿时,建议尽早就诊口腔科。治疗期间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遵医嘱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细菌。日常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处理可有效预防感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