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近视是一种由于眼睛调节功能异常引起的暂时性视力下降,属于可逆性近视状态。其本质是睫状肌过度收缩导致的屈光改变,而非眼轴增长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
假性近视的形成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密切相关。当持续阅读、使用电子设备时,睫状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晶状体凸度增加,使得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这种调节痉挛状态若未及时缓解,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典型表现为视远物模糊、视疲劳、眼胀头痛,但经充分休息或药物干预后视力可恢复。
诊断假性近视需通过散瞳验光检查。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等睫状肌麻痹剂后,若近视度数消失或显著降低即可确诊。需注意与真性近视鉴别,后者在散瞳后仍存在屈光度数,且伴随眼轴长度超过24mm的结构性改变。
预防假性近视需遵循"20-20-20"用眼原则,即每2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注视20英尺外物体20秒。保证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自然光照有助于调节眼部生物节律。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配合反转拍等视觉训练,多数患者调节功能可在1-3个月内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