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以及共用个人物品等,具体病因需结合个体情况分析。
1、血液传播
输入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主要传播途径。例如,过去不规范输血、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穿耳洞工具)时,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此外,血液透析患者若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发生感染。
2、母婴传播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但总体传播概率约为2%-5%,若孕妇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或分娩时发生大出血,传播风险可能增加。哺乳通常不会传播,但乳头破损时需暂停哺乳。
3、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尤其是多性伴、男男性行为或合并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时,病毒可通过生殖道黏膜损伤处传播。不过该途径传播效率低于血液传播。
4、医源性感染
医疗机构中重复使用针头、手术器械消毒不合格或牙科器械污染等情况可能导致传播。随着医疗规范加强,此类传播已减少,但在消毒条件较差的机构仍可能发生。
5、共用个人物品
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指甲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时,若皮肤存在微小破损,病毒可能通过残留血液传播。日常接触如拥抱、共餐等不会传播。
若存在高危暴露史或疑似感染症状,建议及时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RNA检测。确诊后应遵医嘱使用索磷布韦、达拉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可通过规范治疗获得治愈。日常需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发生创伤时应妥善处理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