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心理压力、家庭支持不足、既往精神病史以及睡眠障碍等原因有关。若产妇存在相关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1、激素水平波动
分娩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迅速下降,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异常,从而引发抑郁情绪,这类产妇常伴有情绪低落、易哭泣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
2、心理压力
初次育儿带来的角色转变、育婴技能缺乏、对婴儿健康的过度担忧等心理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倾向,这类产妇多伴有焦虑、自我否定等表现。心理治疗方面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调整负面思维模式。
3、家庭支持不足
夫妻关系紧张、缺乏育儿协助、经济压力等家庭因素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临床常见产妇伴有孤独感、无助感等情绪反应。家属参与的家庭治疗和情感支持是重要干预手段。
4、既往精神病史
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史的产妇复发风险较高,既往未完全治愈者更易出现病情反复,这类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建议孕前做好精神科评估。
5、睡眠障碍
新生儿喂养导致的睡眠剥夺会扰乱生物节律,影响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形成抑郁的生理基础。改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有助于缓解症状。
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表现,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和激素检测明确诊断后,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方案,家属应积极配合参与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