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可能与血小板减少、血管炎、过敏反应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当皮肤或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皮肤可能出现紫癜,表现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片状瘀斑。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水平。
2、血管炎
免疫复合物沉积或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血管壁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紫癜。患者常伴有关节痛、腹痛等症状。治疗时可以使用甲泼尼龙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反应。
3、过敏反应
接触过敏原后,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导致皮下出血形成紫癜。过敏性紫癜患者需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芦丁片等药物降低血管通透性,必要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出现紫癜后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过敏原检测等检查。日常需避免搔抓皮肤,减少剧烈运动以防加重出血。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诱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