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通常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体温调节机制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1、体温上升期
此阶段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升高体温。此时交感神经兴奋,骨骼肌节律性收缩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收缩导致散热减少。患者常出现畏寒、寒战、皮肤苍白等症状,可能伴随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等生理反应。
2、高热持续期
体温达到新调定点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产热与散热趋于平衡。此阶段患者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体温波动幅度通常不超过1℃。
3、体温下降期
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机体通过大量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此阶段患者常出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口渴等症状,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需注意此阶段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患者需加强监测。
发热期间建议保持环境通风,适当增减衣物。体温未超过38.5℃时可优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等。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改变、惊厥等情况,或婴幼儿发热伴随拒食、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用药需遵医嘱,避免自行联合使用退热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