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针灸治疗通常可以选择三阴交、关元穴、子宫穴等穴位,能够起到较好的止痛效果,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针灸治疗痛经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1、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之处,针刺时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下腹疼痛。临床常配合艾灸以增强温经散寒效果,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
2、关元穴
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关元穴可温补下焦元气,改善宫寒引起的经血排出不畅,同时调节内分泌功能。常采用深刺1.5-2寸并配合温针灸,能有效缓解小腹冷痛、经血色暗等症状。
3、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旁开3寸处。此穴为经外奇穴,直通胞宫,针刺可直达病所,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临床多采用平刺法向耻骨联合方向进针,对原发性痛经引起的剧烈绞痛有快速缓解作用。
4、血海穴
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属足太阴脾经。刺激此穴可活血化瘀,调节月经量及周期,尤其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常采用捻转泻法,配合三阴交形成协同作用,改善经血夹带血块的情况。
5、地机穴
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作为脾经郄穴,针刺地机能有效缓解急性疼痛,调节子宫平滑肌张力。常采用提插手法加强针感,对经期第一天出现的剧烈腹痛有即刻缓解效果。
进行针灸治疗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开月经量过多时段。治疗前后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有异常出血,需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针灸治疗需按疗程规律进行,通常建议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干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