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可能是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的,通常需结合具体原因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肠道息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能携带APC基因突变,导致肠道黏膜异常增生形成多发性息肉。此类患者常伴有腹痛、便血等症状,可通过肠镜检查确诊,必要时需遵医嘱进行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并定期复查。
2、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时,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可能诱发炎性息肉。患者可能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硫唑嘌呤片、甲泼尼龙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息肉较大时需内镜下切除。
3、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增加胆汁酸分泌,刺激肠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此类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全谷物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微生态。
4、年龄增长
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随年龄增长修复能力下降,可能导致异常增生。中老年人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可及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定期随访观察。
若存在息肉家族史或长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吸烟饮酒,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降低息肉发生风险。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