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脱落通常与肠道炎症、感染或损伤有关,可能引起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压痛以及发热等症状。具体表现因病因不同有所差异,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1、腹痛
肠黏膜脱落常伴随肠道炎症或溃疡,刺激肠道神经引发腹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可能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部分患者疼痛可暂时缓解。
2、黏液血便
脱落的肠黏膜混合血液和黏液随粪便排出,形成黏液血便。血液颜色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多为鲜红色,高位肠道出血则可能呈暗红色或柏油样。
3、里急后重
直肠黏膜受累时,患者常有肛门坠胀感和频繁便意,但排便后仍有未排尽感。这种症状在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尤为明显,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
4、腹部压痛
医生触诊时可在病变肠段对应的体表位置发现压痛,例如降结肠病变者在左下腹有压痛。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提示肠道穿透性损伤。
5、发热和体重下降
感染性肠炎引起的黏膜脱落常伴发热,体温可达38-39℃。慢性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和贫血等全身症状。
若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进行肠镜和粪便常规检查。日常生活中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注意观察排便频率和性状变化,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