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是一种食管下段黏膜的病理改变,指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现象,通常与长期胃食管反流有关。其严重性因人而异,属于癌前病变但多数不会进展为癌症,需定期监测。
Barrett食管的发生主要与胃酸、胆汁等反流物质长期刺激食管黏膜有关。当食管下段黏膜反复受损修复时,可能发生肠化生改变,形成特殊的柱状上皮。这种病理状态可能增加食管腺癌的风险,但实际癌变概率约为0.1%-0.5%/年。临床上根据病变长度分为短节段型(<3cm)和长节段型(≥3cm),后者癌变风险相对较高。诊断需通过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认,特征性表现为肠上皮化生。
建议确诊患者每3-5年接受胃镜监测,长节段型或伴有异型增生者需缩短复查间隔。日常应避免高脂饮食、咖啡因摄入,睡眠时抬高床头。药物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控制反流为主。若发现高度异型增生,可考虑内镜下射频消融或黏膜切除术。出现吞咽困难、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诊,由消化科医生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