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皮疹、肌肉关节痛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重症导致出血或休克。该病具有季节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高发,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有4种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长期免疫,但不同型别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病毒通过雌性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增殖8-10天后即具备传播能力。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39℃以上高热,伴剧烈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发病3-4天后可出现充血性皮疹或出血点。约5%的感染者会发展为重症,表现为严重出血(如牙龈出血、呕血)、血浆渗漏导致休克,多发生于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时。
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高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以防加重出血风险。重症患者需住院监测,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血浆扩容或输血治疗。
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外出时使用避蚊胺类驱蚊剂,家庭安装纱窗纱门。消除积水容器可破坏蚊虫滋生环境,流行地区建议穿着长袖衣物。目前已有登革热减毒活疫苗在部分国家获批使用,但接种前需进行血清学筛查。若出现高热不退或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