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是指静脉因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现象,常见于下肢。其形成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长期静脉高压、遗传等因素有关,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并发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静脉曲张主要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升高。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等因素可增加下肢静脉压力,诱发或加重病情。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静脉壁结构异常,使其容易扩张。
2、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皮下浅静脉迂曲隆起,呈蚯蚓状或团块状。伴随下肢沉重感、肿胀、瘙痒,久站后症状加重。严重时可能出现皮肤变硬、色素沉着,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3、分类及好发部位
最常见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占病例70%以上。其次可见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继发于肝硬化)和精索静脉曲张。盆腔静脉曲张多见于妊娠期女性,可能引起会阴部不适。
4、并发症风险
长期静脉高压可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出现脂性硬皮病或湿疹样改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尤其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能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较正常人增高3-5倍。
5、诊断与干预措施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首选检查,可评估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治疗包括压力治疗(弹力袜)、硬化剂注射、激光闭合术等。手术方式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适用于严重病例。新型的CHIVA手术通过血流动力学矫正保留静脉。
建议避免连续站立超过2小时,休息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BMI超标者需控制体重,穿着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可延缓进展。出现皮肤改变或溃疡时应及时就诊血管外科,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预防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