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是女性卵巢内周期性形成的暂时性结构,由排卵后的卵泡结构转变而来,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为受精卵着床及早期妊娠维持提供支持。其形成与功能发挥对月经周期和妊娠过程至关重要。
1、黄体的形成与结构
排卵后,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发生黄素化,形成富含毛细血管的腺体样结构,即黄体。黄体细胞分为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前者主要分泌孕激素,后者协同分泌雌激素。黄体大小与功能活性随月经周期阶段而变化。
2、黄体的功能与作用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为胚胎着床创造有利条件。若未受孕,黄体维持约14天后退化形成白体;若成功妊娠,则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下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持续分泌激素至妊娠8-12周胎盘形成。
3、相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
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前出血或不孕,常见于内分泌紊乱或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者。剧烈运动或外力撞击可能引发黄体破裂出血,表现为突发下腹痛,需及时就医鉴别。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黄体形态及血流变化。
建议育龄期女性关注月经周期规律性,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严重经前综合征或备孕困难,应尽早就医评估黄体功能。日常需避免经后期腹部剧烈运动,出现急性腹痛伴晕厥需紧急就诊排除黄体破裂等急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