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是中医的一种证候类型,指肝肾阴液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气血上逆于头面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其发生可能与情志失调、年老体衰、久病耗损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
1、病因机制
肝阳上亢的核心病机为肝肾阴虚,无法制约肝阳,导致阳气升发太过。长期情绪不畅、压力过大可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伤阴;年老或久病则易耗损肝肾精血,阴不制阳,虚阳上浮。此外,过食辛辣温燥食物也可能助长肝火,加重阴液消耗。
2、典型症状
患者常出现头部胀痛,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加重,伴有眩晕感如坐舟车。面颊潮红、眼睛充血、耳鸣如蝉鸣是常见体征。情绪方面多表现为易怒、失眠多梦,部分患者会出现手足轻微颤抖、步履不稳等症状,舌象多呈舌红少苔,脉象弦细或弦数有力。
3、调理治疗
中医治疗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等方剂。可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药材,配合白芍、地黄等滋阴药物。日常需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适量食用芹菜、菊花等具有平肝清热作用的食材。
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到正规中医院就诊,通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调整用药,不可自行滥用滋补或清热药物,以免破坏机体阴阳平衡。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应同步进行西医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