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是一种介于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之间的微创治疗方法,主要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微小创口,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导管、导丝等器械送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微创性、精准性、适应症广泛性、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等方面。
1、微创性
介入治疗通常仅需在皮肤表面切开2-3毫米的微小切口,或直接通过口腔、血管等自然腔道进入体内,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大切口。这种操作方式显著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术后仅需局部压迫止血即可。
2、精准性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超声检查、CT等医学影像设备实时引导下,医生能够清晰观察导管在体内的行进路径,准确将治疗器械送至肝脏肿瘤、冠状动脉狭窄等病灶区域,实现毫米级精度的靶向治疗。
3、适应症广泛
该技术可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肿瘤疾病如肝癌栓塞治疗,以及外周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球囊成形等。还可用于子宫肌瘤栓塞、椎体成形等非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4、并发症少
由于创伤小且不破坏机体结构完整性,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较传统手术降低60%-70%。但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仍需警惕血管穿刺术相关风险。
5、恢复快
大部分介入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后6小时即可恢复自主活动,平均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缩短3-5天。例如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通常次日即可出院。
介入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心血管介入科、放射介入科等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存在辐射暴露、对比剂过敏等潜在风险,术前应完善相关评估并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