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可能与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皮肤刺激、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诱因进行分析。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肿、疼痛或脓疱,若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
细菌感染是毛囊炎最常见的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毛囊。当剃须、过度摩擦或清洁不当时,皮肤屏障受损更易继发感染。患者可能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伴有触痛感,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药控制感染。
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可能引发真菌性毛囊炎,常见于胸背等皮脂分泌旺盛区域。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频繁使用油性护肤品的人群更易发病。这类患者皮损呈圆顶状丘疹,通常无显著疼痛,需使用酮康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皮肤刺激或损伤也是重要诱因,如衣物摩擦、化学物质接触或化妆品堵塞毛囊口。这类情况可能形成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瘙痒性红色丘疹。日常需避免抓挠患处,穿着宽松衣物,必要时可短期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反应。
若出现持续性化脓、发热或皮损扩散,建议及时至皮肤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脓液培养明确病原体,中重度感染需联合口服头孢氨苄胶囊或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