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般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调节气血、缓解疼痛等功效和作用。但存在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情况时需谨慎操作,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1、疏通经络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解除经络阻塞。对于因气滞血瘀引起的肢体麻木、关节疼痛等症状,针灸可改善局部循环,恢复经络通畅性。
2、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疾病多与阴阳失衡相关。针对阴虚火旺或阳虚寒盛等证型,通过选取不同穴位配伍施针,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如太溪穴滋肾阴、关元穴补阳气。
3、扶正祛邪
针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免疫调节功能。临床常用于体质虚弱、易感外邪者,通过刺激足三里穴等保健要穴,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同时驱除风、寒、湿等外邪。
4、调节气血
针对气血失调引发的月经不调、头晕目眩等问题,针灸可双向调节气血运行。如三阴交穴能调理肝脾肾三经气血,改善气血亏虚或气机郁滞状态。
5、缓解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对头痛、腰痛、关节炎等急慢性疼痛有明确疗效。尤其对于肌肉骨骼疼痛,常配合电针增强镇痛效果。
需注意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针灸。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过度饥饿或饱食状态应暂缓施针。孕妇腰骶部、合谷等特定穴位禁刺,晕针史者需提前告知医师。针灸后应避免立即接触冷水,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出现皮下血肿可局部冷敷处理。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针灸治疗,确保针具严格消毒,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