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因内耳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引起的眩晕疾病。患者头部位置变化时会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可通过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手术治疗以及日常护理等方式进行治疗。
1、耳石复位
这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手法将脱落的耳石颗粒从半规管移回椭圆囊。临床常用Epley复位法或Semont复位法,操作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头部序列转动,通常1-3次治疗即可缓解症状。
2、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微循环,地西泮片缓解前庭神经兴奋性,盐酸异丙嗪片减轻眩晕伴随的恶心呕吐反应。药物主要起辅助作用,不能替代复位治疗。
3、前庭康复训练
对于复位后残留头晕或反复发作者,可通过Brandt-Daroff练习等前庭适应性训练增强平衡代偿能力。患者需每日进行头部和身体协调运动,坚持4-6周可改善平衡功能。
4、手术治疗
极少数顽固性病例经半年以上规范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半规管阻塞术或前庭神经切除术。这类手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术后可能存在听力下降等风险。
5、日常护理
发作期间应避免剧烈转头动作,睡眠时垫高头部15-20度。康复期可进行太极拳等平衡训练,注意补充维生素D促进耳石代谢,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易复发,确诊后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眩晕发作时需有家属陪同防止跌倒,复位治疗后2周内避免美发、瑜伽等需要大幅度摆头的活动。若出现听力下降、持续头痛等新发症状,应警惕其他中枢性眩晕疾病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