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通常是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可能与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良、药物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慢性疾病等有关。患者常出现口腔黏膜白色斑块、灼痛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免疫力低下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容易导致白假丝酵母菌过度繁殖。这类患者可能伴有反复感染、消瘦等全身症状,需遵医嘱使用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2、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不清洁口腔或佩戴义齿未定期清洗,可能造成真菌滋生。建议每日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义齿使用后浸泡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消毒,局部可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或克霉唑口腔贴片抑制真菌。
3、药物因素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糖皮质激素吸入剂使用后未及时漱口也可能诱发。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使用抗生素后可用乳酸菌素片调节菌群,吸入激素后立即用清水漱口。
4、年龄因素
婴幼儿唾液分泌少、免疫系统未完善,老年人唾液腺功能减退,均易发生感染。婴儿哺乳后需用棉签蘸碳酸氢钠溶液擦拭口腔,老年人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片与甘油调配的涂抹剂。
5、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唾液糖分增高,肿瘤患者化疗后黏膜损伤,均可诱发鹅口疮。需积极控制血糖,化疗期间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同时配合氟康唑胶囊口服治疗。
日常应注意餐具煮沸消毒,哺乳期母亲需清洁乳头。若白色斑块扩散至咽喉或伴有发热,提示感染加重,需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婴幼儿患病时应暂停辅食添加,所有抗真菌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足疗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