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补充钙和维生素D、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
1、药物治疗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常用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通过减缓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流失。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特立帕肽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能降低骨折风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2、钙和维生素D补充
成人每日应摄入1000-1200毫克钙元素,可通过牛奶、奶酪、豆腐等膳食补充,不足时可服用碳酸钙、枸橼酸钙等制剂。维生素D每日需800-1000IU促进钙吸收,除鱼肝油、蛋黄等食物外,建议每天接受15-30分钟日照激活皮肤合成维生素D。两者联合使用可使腰椎骨密度提升2-3%。
3、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进行快走、爬楼梯等负重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配合哑铃操等抗阻训练增强肌力。建议戒烟并限制每日酒精摄入低于30ml,咖啡因摄入控制在300mg以内。平衡膳食需保证蛋白质每日0.8-1.0g/kg体重,BMI维持在18.5-23.9之间。
4、物理治疗
脉冲电磁场治疗每周3次,每次40分钟,通过电磁刺激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腰背疼痛。康复训练包括平衡练习(单腿站立、脚跟行走等)和柔韧性训练,配合助行器具使用,可降低40%跌倒风险。
5、手术治疗
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水泥注入后24小时即可缓解疼痛。髋部骨折患者72小时内行关节置换术,术后3天可开始负重训练。严重脊柱畸形需行截骨矫形术,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
骨质疏松患者应每12-18个月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药物治疗需持续3-5年。日常居家需保持地面干燥,浴室安装扶手,夜间起床遵循"三个30秒"原则。治疗期间若出现反酸、肌肉疼痛等副作用,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通过规范治疗,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风险可降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