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低烧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性原因相关。若排除生理性因素后仍存在该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具体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女性在排卵期或月经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基础体温轻微上升,一般波动在37.3℃左右,多伴有轻微乏力但无其他不适。此外,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处于高温环境时,也可能出现短暂体温升高,通常在休息或脱离高温环境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2、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或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可引起持续性低热。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释放炎性介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午后低热并伴随盗汗、咳嗽等症状。这类疾病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或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引发低热,通常伴随关节肿痛、皮疹等特异性表现。临床常使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等免疫抑制剂,或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若低热持续超过两周,或伴有体重下降、夜间盗汗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感染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记录体温变化规律,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