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可能是过敏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自身免疫异常、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的。该病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需及时明确具体诱因。
1、过敏反应
荨麻疹最常见的病因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产生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常见的过敏原包括海鲜、花粉、尘螨等,这些物质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斑、风团及剧烈瘙痒,严重时可伴发喉头水肿。一般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治疗。
2、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荨麻疹,如链球菌性咽炎、肝炎病毒感染等。病原体释放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可刺激免疫系统异常应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可能伴随发热、咽痛等感染征象。需根据感染类型选择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利巴韦林颗粒等抗感染药物。
3、物理刺激
机械压力、冷热刺激、日光照射等物理因素可直接激活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促使P物质释放并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这类患者常在受压部位或暴露区域出现线状风团,症状具有明显诱因相关性。治疗需避免相关物理刺激,必要时联合使用依巴斯汀片、咪唑斯汀缓释片等二代抗组胺药。
4、自身免疫异常
约30%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IgE受体抗体或抗甲状腺抗体。这些抗体持续激活肥大细胞,导致组胺反复释放。此类病例常伴发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病,需进行免疫指标检测。治疗可采用奥马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调节免疫反应。
5、药物因素
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通过半抗原机制诱发过敏反应,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全身性风团,严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发现药物过敏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醋酸泼尼松片等急救药物。
出现荨麻疹症状应及时排查过敏原,避免搔抓皮肤。若风团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有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完善过敏原检测、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